商务中心
贸易知识
最新贸易信息
题目 不要寄望人民币升值解决一切问题
日前,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能源研究方面兼职副教授、美国哈德森研究所客座学者John Lee在《彭博商业周刊》上就美国的汇率法案刊登题为《强大的人民币?不要寄望太高》一文,文章内容如下。

2011年10月3日,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了对华进口产品征税的汇率法案,隔日美联储主席伯克南又加了一把火,指责中国的汇率政策限制了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损害了美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

关于汇率的不满主要来自就业。美国希望增加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而中国坚决保护能提供1.5~2亿就业岗位的出口制造业。尽管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美国仍就失业问题对中国多加指责。

实际上中国的汇率政策对美国消费者非常有利,而对中国消费者不利。人民币的猛然升值对美国就业的影响有限。中国经济学家,包括央行一些专家,均认为中国汇率政策的成本开始超过由此带来的收益。尽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很大,但与大部分国家的贸易关系基本平衡。在很多基础商品方面,中国已成为净进口国,例如稻谷和大豆,以及原油和天然气。随着通货膨胀率接近6%,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并接近市场水平将有助于抑制价格快速上涨。

中国经济内部主要的结构不平衡源于国内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33%,是世界上任何主要经济体中最低水平。印度这一占比为60%,美国为70%。消费和投资加起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因而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国内消费。鉴于进口不断增加,人民币相对主要货币的升值将增加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重点在就业

目前保持就业平稳对许多中国领导而言非常重要。中国有13万家国有企业,每年获得的贷款额占银行贷款总额的75%,但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为500万私企提供更多资本将有助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国内消费。这将冲淡国有企业的经济影响。

中国汇率政策的受益方是外国公司和美国消费者,而中国消费者并未受益。美国对中国汇率政策不满主要是受过时、错误贸易观点的误导,认为美国公司雇佣美国人生产商品卖给中国消费者,反之,中国公司雇佣中国人生产商品卖给美国消费者。在此模型中,中国较低的汇率水平给予中国企业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而复杂的实际情况却是外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加工贸易中心。中国有着13亿人口,但国内市场规模仅相当于法国水平。实际上,中国进口的75%的中间商品来自亚洲其他国家,60%的最终商品出口到非亚洲的经合组织成员国,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尽管苹果iPod产品包装上写着“中国制造”,中国工人获得收益仅为1%。平均而言,中国工人的收益仅为出口产品价值的10~20%.

谁是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约84%的进出口贸易来自外国投资公司。也就是说,在制造业加工和组装全球化的今天,寻求最低生产成本、最高效制造业收益的外国公司和国际投资者是人民币低值化的最大赢家。反过来,西方消费者由于支付较少货币就能购买由中国高效低价工人组装的产品而受益。

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跨国公司将采取三项措施:第一,保持现有的组装链结构,将多余的成本(人民币升值造成的)转移给美国消费;第二,将一部分组装链移回美国,可能创造一些就业岗位,但高成本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第三也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些公司将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如越南、印尼,或者印度。如此,可创造的美国就业岗位几乎没有。

而13亿中国消费者购买美国产品的前景很有诱惑力。实际上,美国应该警惕其所设想的举动。如果人民币升值,对于美国工人而言,一个更贵的液晶电视比增加一个就业岗位的可能性更大。
 撰写人 : EC21  日期 : 2011-10-2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