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中心
贸易知识
最新贸易信息
题目 日本地震威胁全球产业链 诸多产品供应断流
日本地震的经济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日本本土。全球化的通道将其震波迅速传输到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

汽车业是最先宣布生产受到直接影响的国外行业。3月21日起,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 家小型卡车厂被迫停产,原因是缺少从日本进口的零部件。

在欧洲,标致雪铁龙集团(Peugeot-Citroen)旗下大多数欧洲工厂也因此被迫减产。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 车(Volkswagen)也表示,中期可能会出现部件短缺。

地震初始,日经BP社北京支局原局长田原真司即在财新网撰文称,日本地震将造成全球产业链严重断裂。这一 当时颇显悲观的判断,正逐渐得到证实。

各方消息显示,全球产业链上的生产正在加紧分析日本地震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寻找其他地区的供应 商,采购替代零部件。不幸的是,很多零部件很难找到替代品。

“考虑到这次冲击,从保障整个生产体系稳定的角度来看,分散化、多样化的布局和采购方式会越来越受到跨 国公司的重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张伯伟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表示。

供应断流。

在全球范围内,汽车业首先受到冲击并非偶然。诸多产品中,汽车、电子产品的国际分工细化程度,是其他产 品无法比拟的。

日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上游,在过去近30年中,日本陆续将国内制造业装配工厂陆续转移到海外,留在国内的 工厂变成了只生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厂、生产设备厂、研发中心等。

《华尔街日报》援引的数据称,日立公司制造的空气流量传感器占世界总供给的60%,这家工厂停业,使全球 汽车制造商都受到影响。

全球市场调查机构IHS Automotive Insight发布报告称,由于汽车厂商保持不同的存货水平,到4月中旬,零 部件短缺会更强烈,在最坏的情况下,全球汽车产量可能骤减30%。

电子产品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日本通过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形成了电子产品生产网络,“与汽车行业的全球 生产不同,电子产品主要基于东亚的生产网络,在全球的影响更大。”张伯伟称。

根据IHS的估计,日本生产的硅片约占全球总供应的60%,地震后两个工厂停产,产量约占全球出货量的 25%。

香港贸发局在其周讯中称,香港、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制造商,普遍依赖日本供应的LCD镜片、晶圆 等电子零部件,一旦库存耗尽,生产就会受到影响。根据其各行业咨询委员会的反馈,高端电子产品,以及一些 包含电子配件的玩具和手表,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或可找到替代品,但可能需要花时间搜寻,成本也 可能较高。

东亚地区的电子产品配套体系相对完整,但是,要找到相应的替代品仍非易事。山东一家电子生产企业负责人 称,地震之后,部分元器件的价格上涨了10%左右,而另一部分从日本进口的元器件,因为“受制于专利和技术 水平”,很难找到替代品。

以时下最为热销的iPad 2为例,IHS iSuppli对其进行了拆卸分析,发现至少有五种零部件来自日本:东芝公 司的NAND闪存、尔必达公司(Elpida Memory Inc)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AKM的电子罗盘、Asahi Glass Co的触摸屏面板以及苹果日本公司生产的电池系统。

这五种零部件中,NAND闪存和DRAM可以选择韩国三星公司的产品替换,但是其他三种零部件则很难替代。

电子罗盘是GPS功能的载体,2010年全球97%的电子罗盘产自日本。IHS微电子机械系统和传感器分析师 Jérémie Bouchaud 称,由于电子罗盘对电磁干预很敏感,校准很复杂,另外iPad 2的电子罗盘与加速器和回转 仪等零部件密切相关,因此不能简单替换。

与第一代iPad相比,iPad 2的触摸屏更加灵活、耐用,IHS iSuppli认为,这可能使用了新技术,很难被替 代。电池虽然是苹果公司自己生产的,但制造过程仍需要日本先进的制造技术。

曾长期在日本学习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关权,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日本东 北部并非日本传统四大工业区,此次地震对日本本土汽车、电子企业的硬件设备破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交通运 输中断、电力供给不足带来的间接影响。

张伯伟预计,这种影响延续的时间可能比较长,“短期内要恢复震前的水平,不太容易。”

此外,不断发生的余震也影响了工厂生产的恢复。3月11日当天,共发生余震64次,直到3月30日,一天之内仍 有至少三次震级超过4.0的余震。

IHS分析师戴尔•福特(Dale Ford)称,余震使得这些工厂不能真正开始生产,每次五级以上的余震,生产设 备都会自动关机。

产业链谋变

日本地震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也暴露出现有产业链在某些环节过 度依赖某些国家。

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Just In Time,JIT)一直是全球制造业的典范,通过与零部件供应商之 间的协议,减少库存,这种平时效率很高的生产方式,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很容易出现生产中断,难以很快恢 复。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就曾出现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反思。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不仅日系企业, 跨国公司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目前跨国公司设立生产企业、研发中心,都是按照各个地区的优势来布局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 究部部长隆国强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短期内,跨国公司会反思全球采购、全球分工的生产模式,不过, 反思结果不会是国际分工的倒退,一定是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加强,分散风险。

阪神大地震后,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生产占比一度得到较快提升。目前日本国内产业主要集中在核心技术和关键 零部件,能否再次出现较大规模的产业外移,仍尚待观察。

关权认为,日本企业在此前的产业转移中,保留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一是怕技术泄露,二是生产需要一 定的空气环境条件。

地震、海啸的影响会逐渐恢复,但是核泄漏还未结束。如果未来地下水、土壤、空气受到污染,一些生产基地 可能会搬迁,具体选择国内还是国外,考虑的不会是地震灾害的因素,而更多的是投资回报、机密技术是否会泄 露等问题。“按目前这种情况,如果核泄漏不太厉害的话,向外转移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关权称。

张伯伟则认为,地震后,日本企业会有尽快盈利的压力,为尽快恢复生产、恢复盈利水平,向海外转移核心零 部件的生产是有可能的。

与欧美企业不同,日本在海外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大都是日本人,这使得日本企业的技术外溢比欧美企业 要小很多,“把比较核心的产业转移到国外来,技术外泄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在具体的转移区域上,张伯伟认为,可能会有不同的考虑。台湾的生产基础要好于中国大陆,如果考虑到大陆 与台湾之间的经贸合作框架ECFA已经签署实施,双边贸易壁垒消除,也可能促使日本将核心产业转移到中国台 湾。

不过,中国大陆在后续产业链生产成本要比台湾低很多,从中间品的贸易量上看,日本与大陆之间的贸易量也 要高于台湾,从营销链条包括物流、生产的衔接方面看,中国大陆要优于台湾。

“总体来看,中国对高端生产活动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隆国强认为,中国一些不太好的,尤其是投资软环境 方面的负面因素,正在逐步改变,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也在慢慢凸显。

不过,关权提醒,目前中国生产“大路货”产品没有问题,但对要求较高的高精尖产品还有欠缺。同样的东西 在中国生产线组装,质量还是不如国外原装的,“我倾向于这是管理的问题,比如工人的态度等。”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撰写人 : EC21  日期 : 2011-04-05
目录